Saturday, July 26, 2008

港式粥麵店


住在這個有四十幾萬華人的多倫多,中餐廳的數量很多,但是口味很多是港式,畢竟香港移民在華人中居多數,還好港式口味還可以接受,例如這種粥麵店,除了粥麵以外,還賣炒菜,好吃又便宜。


剛到多倫多時,我們第一次嘗試就很喜歡,那時候我們住在北約克,每次全家叫一大鍋海鮮粥,外加幾根油條,然後另外加一些小點心,與一道炒菜,一個人大概消費$10~15元左右,還蠻公道的。


搬到約40公里外的Etobicoke之後,這種港式粥麵店就要去密西撒加才有得吃,我們最近才找到一家滿意的,位在1100 Burhamthorpe West ,附近的主要交口為Burnhamthorpe 與 Central Parkway。


我們喜歡他們主要的粥與麵,像廣東炒麵,也喜歡他們的炒菜,小菜有一道星洲炒蘿蔔糕,我們以前沒吃過,味道特別,值得嘗試。


如果你知道其他類似的,或更好的,還請分享。








 



Saturday, July 19, 2008

新移民的就業率與所得落後



移民之前,我曾經研究加拿大就業狀況,知道新移民的失業率很高,我當時也很苦惱,還好來了之後,比我想像的順利,經過六年多,我也了解了一些真相,希望提供給新移民參考。


新移民的失業率高過加拿大本地人,加拿大統計局的資料說,在2006年,來加拿大未滿五年資齡,新移民的失業率將近12%,加拿大本地人只有5%,雖然新移民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36%遠遠高過本地人的22%,只可惜大多是在外國受的高等教育。


以12%失業率,五年資齡內的新移民也就是有88%找到工作,但是很多是委曲求全,降格以求,報紙上最駭人聽聞的是博士移民開計程車,這種失衡的現象可以從所得差距上看的出來,在2005年,五年資齡新移民的家庭收入中間值有$48,681低於當年加拿大的平均家庭收入中間值$60,600將近兩成。而且這個$60,600是包括所有的人,如果只看加拿大本地人差距還會更大。而且新移民大多住大都市,那裡的生活費高,本地加拿大人可是很多住在便宜的小城市或鄉下,所以說新移民的生活品質可是比當地人低更多。


新移民的高失業率與低所得的現象也是各省不同,在移民去最多的三個省,以魁北克的情況最糟,卑詩省好些,安大略省最佳。但是近幾年產油的Alberta扭轉了這個現象,目前是新移民就業狀況最好的省份,在三年內就趕上本地人達到94%。


這種失衡的現象也跟種族有關聯,以原住民最慘,其他依序是非洲,南美,亞洲,印度,歐洲。日本移民甚至薪資所得比加拿大當地人高。其他在亞洲受過高等教育的移民,無論就業率或所得都遠遠低於在本地或美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就業率只有66%,低於本地人的90%,即使住滿十年以上的仍然是顯著低於本地人,我相信這個結論也適用於台灣移民。


研究新移民適應狀況的都指出,新移民能逐年改善這些不利狀況,平均在超過十年之後,新移民在失業與所得方面就與本地人沒有顯著差異。顯然新移民的主要障礙在語言隔閡與技能還未能本土化,而這些障礙會隨著在加拿大生活的時間而逐漸排除。


只是十年真的太長了,有沒有捷徑呢,前面的文章有提到,咬咬牙唸個學位


另有研究指出,新移民若在加拿大讀書取得學位,就業與所得的狀況很快就可以趕上本地同學,我不記得要幾年,印象中好像是三年。



Friday, July 11, 2008

曹星原:新移民要咬咬牙念個學位




在世界日報的網站看到這篇文章這位曹教授建議新移民要咬咬牙唸個學位,這樣可以突破找不到好工作的困境,我非常同意她說英文跟學位是阻礙新移民在這裡發展的最主要因素。


雖然不一定每一位新移民都去唸書,或都能去唸書,但是把英文學好是無論如何都要做的。

如果沒有財務上的負擔,去唸書,挑一個符合自己興趣,在加拿大前景又不錯的專業,這樣唸書的時候一方面可以適應環境,學習英文,培養人際交往的經驗,建立人脈,準備證照,甚至藉由學校的資源找到工作,看到很多成功的例子,我覺得這是最好的方法。


很多人來加拿大因為財務上的壓力,必須立即工作,又因為語文能力的限制,無法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專業,為了養家活口,只能屈就,平時辛勤的工作,閒暇又沒有體力改善自己的缺陷,最後一直卡在這樣的困境,無法突破。


投資去讀個學位,新移民也可以跟政府貸款,其實就算財務上有壓力,乾脆破釜沉舟去唸個專業學位,一口氣可以跳過很多移民花十年還不能突破的困境。





我把這篇文章節錄在這裡:






曹星原:新移民要咬咬牙念個學位




【本報記者蘇嫻雅溫哥華報導】新移民如何在新的國家擁有一席之地,成為它的一部分?「咬咬牙,念個學位,就成為它的一部分。」卑詩大學教授曹星原說。


她認為,新來的移民只要能念個學位,絕對不會有工作上的掙扎,英文好,一定有好的職位。....




移民要有好工作,拿個當地的學位很重要。只要是還可以的大學,基本上不會找不到工作。就算不能上大學,起碼也應可以上社區學院。「花個二年時間,工作機會就大多了。」




曹星原在80年代赴美讀書,先後拿到柏克萊大學的碩士學位,還有史丹佛大學的博士學位,專攻藝術史,目前在卑詩大學教授「中國美術史」。她觀察過許多新移民,發現英文與學位,是影響大家在這裡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很多具有一技之長,卻沒有出路的,都是因為英文不夠好。」她說。如果肯花時間把英文搞好,就算40歲才移民,花5年拿博士,還是能找到教學的工作。




問題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錢可以在這裡專心念書,如果必須先工作糊口,又如何拿學位呢?曹星原說,她認識一個台灣來的女性移民,在IGA當收銀員,人長得漂亮又有禮貌,顧客都很喜歡她。有一天,曹星原聽到有位顧客問這位收銀員專業考試考得如何?對方說通過了。那位顧客馬上說要幫忙推薦工作。


......................




曹星原因而建議新移民,要咬咬牙去拿個學位,無論如何要把英文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