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9, 2007

在加拿大要求加薪


我知道住在加拿大,做任何事情都要學習當地人的做法,要求加薪也不例外,台灣過去被動的等待老闆加薪是行不通的,我必須主動要求,可是在加拿大要如何做這件事情呢?五年多以來,我只有四次經驗,不算完整,只能提供參考。


要求加薪,最直接就是當面要求,告訴老闆我要加薪,但是這過於直接,在沒有經過檢討工作成效之前,主管也許還沒有定案,而且如果對方說不呢?難道說就不幹了嗎?如果工作沒有什麼好留念,其實根本就不需要談加薪,直接辭職就好了,但是我只是要更好的待遇,所以這種直接的方式有可能把自己逼到角落,留下粗魯的印象。


我學到的方式是先向主管要求一個Annual Review(年度檢討),然後在面談時再提出加薪的要求。程序是在面談時,提示這一年所完成的特殊貢獻,如果主管認為自己的工作成效超過預期,這樣要求加薪才有基礎,否則就需要好好溝通,了解彼此的差距,並且計畫來年如何合作,這種溝通加薪的做法比較合理,雙方都有緩衝的餘地與緩轉的空間。


我曾被勸告一定要去要求 Annual Review,提出希望待遇能隨工作表現增加,因為要求加薪也表達自己的信心,而且藉此了解主管的觀感,是雙方很建設性的一種互動,值得每年都做。


在這新年的前夕,祝福你的事業也有更好的成長,"能選擇你所享受的工作,更享受你所選擇的工作"。



Monday, December 24, 2007

聖誕前夕與教會朋友聚餐 Potluck


我們很喜歡 Potluck 聚餐,準備一樣菜,大家聚集起來就有很多菜色可以分享,我們教會中文聚會的 Potluck 一定會有中文傳教士,好讓他們在他鄉異地還有家庭溫暖。


華人聚餐有個特色,魚肉多屬陪襯,我們的傳教士大多來自英語系國家,以肉類為主食,他們實在很難習慣這種素菜為主的華人家常菜,我常常看他們很禮貌的吃,很感激教友的招待,但是等到有一次招待他們烤牛肉,馬鈴薯泥,這類老外的家常菜,看到他們感動的好像要掉眼淚,我才了解過他們的難處。難為這些18,19歲的傳教士,從小存錢就為了這時候出來傳教兩年,為自己的信仰努力。


我們很喜歡這些學講中文的老外,看他們努力的學中文,更是能感同身受,就像我們在加拿大討生活,到他鄉異地用英語生活的辛苦,更何況傳教士還要常常要面對別人的排斥,我知道在聖誕節,他們是特別想家的。


我用 Mac 把拍的照片做了下面的 Slide Show 影片,準備讓那天參加的教會朋友們觀看。




Tuesday, December 18, 2007

小女兒中學的音樂會


昨天是小女兒學校的音樂會,表現一年來的學習成效,雖然少不了荒腔走板,但是老師學生與家長都很當一回事,呈現加拿大教育的可愛。



學生們都要選擇一種樂器,一學期下來要能吹奏指定的旋律,然後這一天上台演奏,大概就是全班一起合奏像小星星亮晶晶這種曲目,實在平凡,但是會場人人安靜聆聽,熱烈鼓掌,好像是參加大型演奏會,大家的心情都類似,要給孩子們支持。技巧雖樸拙,但是充滿了愛。



校長一路笑臉迎人,還送花給音樂老師,在家長面前感謝老師的努力,家長們也上前祝賀,沒有人批評,孩子們也是高興的參與,一團和氣,熱鬧快樂。



會後家長們還幫忙收拾座椅,滿心歡喜,又完成一件陪孩子成長的大事。



明年又會有一批痴心的父母,在寒冷的夜晚,如癡如醉的聽自己的孩子演奏,雖然是歪七扭八的音符,有人還是熱淚穎框。




Sunday, December 16, 2007

五年多來最大的風雪


來加拿大五年多來,這一次算是最大的風雪,一個週末讓我見識加拿大真正的冬天。



雪從週五晚上開始下,週六算是見面禮,下了大概5 ~ 10公分,然後週日早上一起床,側門就要推雪才能打開,車道上滿滿的雪,不但昨天剷的雪全部又填滿,還外加一倍,我一早起床就出去剷雪,推著剛買的剷雪機,大概一個鐘頭後才把車道與人行道的雪剷開,可是雪還是不停的下,氣象報告說的真準,每個小時又是3公分左右,就這樣,下午又要出去與雪奮鬥,累的我需要補眠,醒來吃晚餐之後,又出去了一次。



這次的暴風雪是從美國的墨西哥灣上來的,一路帶來強風大雨,到了五大湖區,更夾帶大湖的水氣,所以才有這次的風雪,週日上午還吹著時速50公里的風,突然的陣風還會刮起漂雪,漫天蓋地而來,讓視野變的很差,政府還公佈沒事不要出門。



我們週日都乖乖待在家裡,只是風雪太大,預備的五公升汽油用完了,只好出去給鏟雪機買油,當時除了大幹線已經除雪,我走的路積雪高到底盤,一路就像溜冰一樣,慢慢滑去加油站,沒想到回到家門口,想說先停在路邊,等剷完車道,結果回去開車就原地打滑,卡住了,這是冬天停車的問題,如果你不注意,停在積雪過高的地方,再開車就是這種下場,害我折騰了十幾分鐘。



雖然有了剷雪機很方便,但是死角還是要用手鏟,這需要幫忙,因為老婆在廚房忙吃的,我們父女三人就在後院同心協力,留下這次大風雪的共同記憶,真是辛苦。




Sunday, December 2, 2007

加幣比美金值錢,多倫多人去水牛城購物如潮


因為加拿大盛產的原物料與能源價格上漲,美金又貶值以應付財政透支與金融問題,現在加幣比美金值錢,報紙刊載多倫多人如潮水湧到邊境附近的美國水牛城購物,去美國購物更便宜儼然是重大事件,即使同事間也是議論紛紛。


加拿大人去美國購物的免稅額,看過境多久,兩天以上有$400,超過部分要繳7%的關稅,如果待超過七天,就可以提高到$750,加上一些菸酒免稅額。如果當天去購物,或買了過多東西回來,除非貨品都是美洲製造,否則就要繳關稅,菸酒最貴,衣服與鞋子也貴,要17%,當然6% GST 與 7% PST 是免不了的。


有人為了省稅,回程時都少報,或不報購物的金額,這個風險是一但被查到,除了會被刊上電腦,東西被沒收,或罰價值的25%~80%,甚至情節重大,車輛還會被扣留。所以還是謹慎的好,報紙說,有些人把新買的衣物穿戴在身上,或是去掉包裝吊牌藏起來,海關官員他們都知道,也會抽查的。


我有個同事週日上午出發,晚上回來,在邊境各被堵了三個多小時,回到家都已經超過半夜,她繳稅的時候排了很長的隊伍,直說還是不要週末過去。要不就週五晚上過去,住在旅館,然後週日上午回來,比較不累之外,還可以爭取到那400元的免稅額。或是像報紙的建議,參加NEXUS,繳$50,就可以快速通關,有效期五年。


多倫多人去水牛城購物大多就是 Fashion Outlets of Niagara ,聽說這裡到傍晚就會缺貨,要早上就到,另外就是去 Walden Galleria這個大購物中心。我老婆跟女兒喜歡Fashion Outlets,我喜歡Galleria,那裡什麼都有。


我想最好的方法還是乾脆去美國度假順便購物,例如去紐約,這樣又有玩到,還能購物。



Sunday, November 11, 2007

在加拿大接受教育訓練

美加地區的製造業持續外移,因為要輔導轉業的上班族,政府持續提供教育訓練的優惠,例如在規定的限額之下,企業提供員工教育訓練的開銷可以抵稅,個人在教育訓練方面的費用也可以扣抵所得稅,所以接受教育訓練是一種平常的福利。在這裡的上班族都樂於申請上班時間去上課。


例如我們公司,員工如果需要,可以提出受訓的申請,經過公司同意,費用與時間都由公司提供,跟在台灣一樣,只是比較普遍,屬於像休假一樣的福利,人人都可以享用。因為加拿大的所得稅重,享用教育訓練也等於提高所得,既不用自掏腰包,又增加技能,大家都很喜歡,我也是盡量申請。


我目前正接受公司的支持進行一項比較長期的訓練,分五個星期,不在多倫多,就像出差一樣,費用都由公司負擔,每次能離開辦公室,到外地充電,也有休假的感覺。


我發現這裡的教育訓練比台灣嚴謹,課程教材準備很實用,課後都有匿名的評估,要學生給課程,教材,設備,與師資提供評估,回公司之後你可能還會收到人事部門的詢問,問你是否推薦其他同事接受同樣的訓練?


課堂上有新移民,因為英文聽力弱,她經老師同意,都另外錄音,帶回去多聽幾次,有不懂,記下筆記再請問同學或老師,也都能逐漸跟上,看她也是很快樂的學習。


移民加拿大若有機會去上課,課堂聽講與討論最容易訓練語言,應該多把握,努力爭取。因為上課需要用英文溝通,通常移民都會比較害羞參與,其實只要不比別人提出太多的問題,拖延時間,每個人都有相等的權利,沒有人會被排斥,倒是不需要擔心。


這是我在這方面的體會,希望有經驗的人也能分享,讓其他人受惠。


Saturday, November 3, 2007

加拿大與台灣的好壞


這是奶茶 ㄒ一ㄣ 一寫的一篇好文章,我們也心有戚戚焉,值得給其他有心移民的人參考。建議你連過去看看。


多倫多與台北的最大差別來自於居住密度,住在台北只要下樓就可取得生活所需,但是這種便利也附帶著噪音與污染的干擾,住在多倫多雖然沒有這麼方便,但是寧靜健康,看住在哪裡,如果是在舊多倫多市區,其實也不會太不方便,最多就像住在陽明山上面,需要開車出門。


醫療我沒有親身經歷,但是聽過很多類似的狀況,總要等很久。


旅遊就有很大的差異,加拿大自然環境保護的很好,各類公園設施良善,但是美洲是個古老的大陸,地形單調,不像台灣是新生地質,孕育多變的地形,可以早上在山頂看日出雲海,下午在海灘沖浪,在這裡,開車出去10個小時,地形可能都還是一樣,甚至還是綠樹夾道,一望無際,好處是不會有地震或土石流。


至於生活無聊方面,如果能參加社團,例如教會,還是會有一些朋友,雖然不能跟住在台北相比,但是與家庭相處或個人獨處的時間就比較多。



第一次在加拿大面試新人

最近為了找一個助理,第一次在加拿大面試新人,因為是透過 Agency 初步過濾,所以面談的候選者都很合適,結果只面談一個,就決定錄用,十一月中旬就會來上班,很迅速確實。

她的簡歷很清楚,經歷寫的很吸引人,雖然是剛從學校畢業,卻有很多工讀的經驗,例如她曾經在不動產仲介當過總機,還在建設公司做過工讀生,雖然我們要找完全沒有經驗的,但是她的工讀經驗卻讓其他畢業生相形失色,由此可見大學時候工讀的重要性。


她面試的穿著很得體,黑白的套裝,金色的頭髮還綁了髮髻,顯得成熟穩重,掩蓋了年輕,談吐也很自然,透露著自信,對我們公司表現了很大的興趣,這更讓他得到很好的印象,我們三個面試者都很滿意,所以她就被錄用了。


其實已經是大學畢業生,專業技能不會差距太大,只要心態正確,肯做肯學,其實大學所學的都不是非常相關,也不會有很大的影響,這一點更證明了學校成績不是很重要,懂得應對進退,有健康向上的心態反而更讓人欣賞。


加拿大的教育比較鬆散,競爭沒有台灣那樣可怕,學生有很多自主的空間,因此比較容易培育出符合前面條件的人,希望她上班之後會與我相處愉快,證明我沒有誤判。



Wednesday, October 10, 2007

第一次在加拿大投票



來加拿大第二次投票,第一次市議會選舉因為最後一個鐘頭才去,又弄錯投票所,所以沒有履行公民義務,這次安大略省重選執政黨,當然一定要去投票,這次特別看清楚投票通知,確定地點在附近的小學,又提早出發,終於順利完成投票。

這裡的投票方式跟台灣大同小異,也是要帶投票通知書,行政人員先確認身分,不用台灣那種身分證,只用有照片與簽名的證件,例如駕照。換領選票後去圈票,圈票的地方只是一般的書桌,桌上用紙板圍出遮屏,不像台灣用一個布圍著的票亭,你坐著圈票,用的也只是鉛筆,就在圈圈內劃個的叉叉,不像台灣要用筆管再沾印色。


加拿大是政黨政治,由多數黨組閣,所以像聯邦的首相,與各省的首長,都是由執政黨擔任,執政黨就是議會的多數黨,所以當我們選自己選區的議員,間接也決定誰成為執政黨,看究竟是自由黨,保守黨,還是新民主黨。因為這種選舉方式有一些缺點,這次還有一個公民投票 referendum,決定要不要改變選舉方式,變成類似台灣的不分區立委,改用部分比例代表制度。


現在的選舉方式只有一票,我只能投給一個候選人,讓我很為難。我們選區的自由黨候選人羅拉比較了解地方,就住在這裡,可是我又不希望她的自由黨繼續執政,這讓我難以決定到底要選黨還是選人。


公民投票中的新的投票方式,每個人會有兩票,一個投給候選人,另一個投給黨,這樣可以稍微平衡像我面臨的難題。讓地區性議員之外,有一些不分區的議員按照政黨比例決定,分區與不分區的比例是90比39。


這裡的選舉實在很平靜,沒有候選人宣傳車到處喧嘩,更沒有台灣那種統獨議題,最爭議只不過是要不要將天主教以外的教會學校納入公立學校系統,因為目前天主教學校已經是公立學校。支持這項議題的保守黨,聽說遭遇很大的阻力。


我是覺得,若不讓所有宗教學校都成為公立學校,不然就排除天主教學校,因為目前這種獨惠天主教學校的方式很有爭議。


後記:選舉結果是自由黨大勝,最大反對黨:保守黨挫敗,甚至連自己的議會領袖都敗選,報紙說保守黨主張將其他宗教學校納入公立學校體系是敗選關鍵,很多選民擔心不會幫助族群和諧,甚至可能幫助恐怖組織。



Saturday, October 6, 2007

看職業足球賽,多倫多對紐約

     

從2006年五月,多倫多才有職業足球隊,(TFC,紅白球衣),我公司感恩節有一個募款抽獎,我很幸運抽到4張,第一次參加這個活動,實在沒有抱著太多的期望,結果卻很意外,我發現臨場球賽比較有趣。


     


從進場到達座位,可以看到這個體育館的儉約,跟 Skydome 相比更顯得寒酸,但是一接近球場,就可以聽到喧嘩的球迷,有些人穿著紅白的顏色,還有連臉都畫了,帶著加油的東西,非常賣力的吶喊,我們坐在他們之間,其實不輸給球賽,很有趣味


中間還發生一起小衝突,我們前面四五排,有三個為紐約隊加油的球迷,坐在多倫多球迷之間,也不知收斂,還三不五時做出挑釁的手勢,紐約隊進球之後,他們很得意的歡呼,可能手勢引起的,四週的多倫多球迷竟然就對他們賀倒采,還有人對他們丟花生,結果引來警衛,馬上把丟東西的人請走,讓我很佩服球場的安全措施,這是很有必要的。


    


球票上面說票價60元,如果不是抽獎,我還捨不得花這樣的錢,買季票應該會更便宜,我不知道是如何個便宜法。現場看才知道為什麼多倫多可以養活一個職業足球隊,我們四處都坐著歐洲口音或南美口音的人,這個城市種族太多元了,這個世界第一受歡迎的運動,沒有理由不能成功。


下面這張照片是從TFC網站上抓下來,球場全貌更清楚。




Tuesday, October 2, 2007

秋天真的來了,週末Shannon Creek Trail 散步

秋天已經悄悄開始,樹葉開始變顏色,我們週末固定的溜狗兼健身也變得不一樣,天氣涼,要多件外套,散步林間,有點感傷冬天要來了,只有小狗還是活蹦亂跳。


這次去 Oakville 的 Shannon Creek Trail,因為原本要去的Lion Park修路關閉,在附近看到這條Trail,就走了一段,看到樹葉都開始變色了。



步道已經看得到鋪著一層落葉。



這楓葉就完全變紅了。



步道沿著Shannon Creek,途中還穿過住宅區,貫穿公園,到處都是變黃了的樹葉。



走過去信箱前,上面的樹幾乎都變黃了。



步道還要穿過樹叢,又是一大叢變色的。



近看一點,更清楚一點。




這個時候的多倫多到處都是這樣的景象,秋天開始了,再來就要一大堆的顏色變化,然後落葉,最後到處都像原子彈炸過一樣,樹木都光禿禿的,寒風夾著落葉滾過腳邊,一點招架的力量都沒有,然後就開始下雪,寫到這裡,就讓我發抖。


Saturday, September 29, 2007

我公司的餐廳與健身房




搬到這棟新的總部大樓,空間寬敞很多,最近還陸續啟用了新的設施,之前是餐廳,現在是健身房。



跟台灣的大公司一樣,我們公司也有餐廳,因為是新設施,看起來比較清爽,除了飲料點心,也賣一些簡餐,中午這裡聚集了全公司員工,都是各自一桌,總是熟面孔坐在一起,餐廳的電視頻道就永遠是新聞節目,除非有什麼特殊事件,大家都是充耳不聞。這餐廳主要是讓員工吃中飯,還有運用休息時間,我嫌遠,總是在自己座位解決,這樣減少了很多機會與同事互動,我應該至少週一跟週五去餐廳。


這個星期五,期待很久的健身房終於開幕了,公司為了鼓勵員工健身,還舉行了開幕抽獎,鼓勵大家去參觀,報名健身課程,我們那些加拿大同事都好興奮,說他不用再花錢去健身房,下班在這裡運動,沖完澡再回家。



這是我第一次經驗公司還提供這種設施,台灣的科學園區公司應該也有這種福利,以前在台灣我就從來沒有見識過,該準備去體驗看看是不是真的好用。



週五還有固定按摩師,需要先預定,費用一節55元,好像是15分鐘,我嫌貴,但可以報醫療費用,所以也是不用錢,只是不能常去,保險公司給付有上限。我還沒有享受過,無法說明細節。


在國外工作有甘有苦,這是好的一面,但是別忘了,也有壞的一面。



Saturday, September 22, 2007

公司夏末活動:臨別BBQ

      

不知道別的公司有沒有這樣的活動,我們公司昨天有一個夏季末的活動,就在公司的停車場舉行,以前在台灣我沒有這樣的經驗。


我們的公司總部在郊區的一棟兩層樓辦公室,夏天的時候,每隔一週的週五,午餐時間,我們都會在停車場旁烤肉,雖然只是簡單的漢堡,熱狗,但是提供同事互動機會,增加社交頻率,昨天是這項活動的最後一次,因為再來就要離開夏季,所以公司很隆重的請來Argonauts 的公關代表,還有Maple Lodge Farm 的BBQ 活動拖車,為這一年的夏季烤肉活動做一個正式的結尾。


我去領餐的時候,發現停車場已經擺上戶外桌椅與涼傘,旁邊就是那台大型BBQ拖車,提供Maple Lodge Farm 的雞肉堡,這台車還有戶外音響,大型喇叭,原本說還有電視牆,不知道為什麼沒有看到。


     


同事們就是這樣三五成群,其實還是自己部門,熟識的朋友坐在一起,與不認識的互相介紹的很少,我想畢竟是星期五的中午了,大家的心都已經飛走了,早就處於罷工狀態了。



Sunday, September 16, 2007

同事被解雇

在加拿大工作,免不了要面對這樣的事情,有同事被解雇,對我的衝擊是,如果發生在我身上呢?還有別人都如何面對呢?

鄰桌的同事,才要畢業的會計系大學生,三個月前從電腦部門轉來我們財務部,擔任助理會計員,週四上午上班沒有多久,突然人事部門與他的上司,陪著他,用一個箱子,收拾個人的東西,然後在他們的監護下,離開座位,走出去,只有機會在經過我的位子時候,跟我說他被遣散了,要跟我說再見,我一時間也不知道說什麼,只能留下連絡資料,祝福他一切順利,他的上司是個很會處理人際關係的新主管,但還是這樣傳統的開除員工,而且我們公司不斷在成長,並不需要縮編。


在加拿大,被遣散的人通常是下班的時候,突然就被主管通知,然後在有人監護下,收拾私人物品,不被允許再碰觸電腦,直接離開辦公室,不用再回來,有未領的薪水,或未使用的休假,都會結算後,匯錢到帳戶,從此兩相無涉。隔天同事才被email告知說因為"個人"因素,某某人已經不在公司服務。


在加拿大工作了五年期間,我也看了幾個例子,每次都讓我心裡難過,想到被資遣的人,從此靠失業救濟金生活,然後重新找工作,歷經一段風雨飄搖的日子。真不知道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要如何面對。對了,我還不確定失業救濟金的金額如何計算,上網查看後,好像是原薪資的55%,且一星期給付上限是$423,但有45周的期限。


在這裡工作,一切論績效,停職開除都是突然發生,雖然不是無跡可循,例如這位同事雖然能力好,但是當主管不能盯他的時候,就會摸魚,早上遲到5分到15分鐘是常常發生的,中午吃飯也會超過時間,聽他主管抱怨過,他也設法改善,但是風頭過了,又會復發。


事後同事也會談論,替當事人難過,卻有人擔心說,他會不會恐怖報復,加拿大曾經發生被開除員工回來開槍殺人的事件,聽了讓我更難過,雖然我不很了解他,一位從巴基斯坦來的回教徒,但不是每一個回教徒都是恐怖份子。



Tuesday, September 11, 2007

鄉愁治療:紅燒牛肉麵

居住在國外的台灣人,各各都身懷絕技,集合他們拿手的家鄉口味,說不定夜市賣的東西都能出的來,我們家也學了幾樣,其中一項是手工麵條的紅燒牛肉麵,這在台灣很容易吃到的東西,卻要自己做,沒辦法,真是要這樣才能活下去啊!


我跟老婆都很喜歡牛肉麵,來多倫多之後,找不到一家比我們自己做的好吃,時間久了,我也漸漸覺得在台北好像也沒有吃過更好的,不過,老婆認為是離開台灣太久,舌頭變笨了。


我們的手工麵條其實也不是純手工,而是使用食物調理機,這機器很方便,把麵粉放入,高速攪拌,然後慢慢倒水進去,水與麵粉很快就攪拌的很均勻,將速度逐漸放慢,一顆麵團就成型了,前後只要一兩分鐘。


    


我就這樣重複做出幾個麵團,再把它們放在鍋子中,蓋上蓋子,放隔夜,明天再做麵條。我發現太乾的麵團,隔夜之後就會變的濕潤,麪質也會變的細膩,不知道是什麼道理?


    


做麵條的時候,原則是把麵團桿開,然後再切出一條條的麵,只是這樣很辛苦,我們找到偷懶的方法。我們是用老外的Pasta Maker,Pasta 就是義大利麵條。就是照片這樣,從厚慢慢絞到薄。絞出一片平平的麵皮。


    



最後再把麵皮切成適當長度,差不多就是這張麵皮攔腰切,然後放入 Pasta Maker 附帶的切割機,一整張麵皮下去,就可以一次切出很多條麵條,照片中的是寬麵,還有細麵可以選。最後下鍋煮出來就好了,吃不完還可以冰起來,要吃再煮。


    


牛肉與湯頭的部分,大家也都會做,反正就是牛腱與牛暔,加上洋蔥,番茄,與佐料,然後小火慢燉個一個小時。訣竅是佐料,我老婆的祕方是岡山哈哈豆瓣醬與韓國黑豆醬。最後成品,不知道你覺得看起來好不好吃?還有就是,住在國外生活是不是太苦悶無聊,所以連牛肉麵都在做?


    



Friday, September 7, 2007

佛州 St. Augustine,美國最古老的都市


我們從 Jacksonville 來到這裡,是到迪士尼之前的最後休息站,原本只預定停留兩個鐘頭,結果發現這個古蹟城市太精采了,再給我們兩天也逛不完,所以只能挑重點,先是開車逛了一圈,然後決定要先逛古碉堡,還有舊城。我們停車到鄰近的住宅區(不用停車費),然後走回去舊城區,沿路就看到上圖中古色古香的大學,Flagler College,資料上說,這原本是1888年的旅館,服務當時美國東岸火車旅遊的人潮。



在這個大學東側的 St. George Street 就是最精采的舊街區,通往 Spanish Quarter,那裡保存了幾棟18世紀的古蹟,還真人展示當時的生活情況。這條街最後還通往西班牙碉堡, Castillo De San Marcos National Monument。



如果早來一點,這個大學還有學生帶領遊客參觀,下午將近五點,只能走馬看花,感覺它的歷史。過兩個街區就到人行徒步的 St. George Street,在這裡我們逛到傍晚才離開,這一條街兩側都是商店,針對遊客,靠近 Spanish Quater 還有好幾間保存下來的西班牙式住宅,特色是圍牆包圍的庭院,現在都成為餐廳或酒吧的座位區,很多人在此消磨夏季午後。



我們從北方下來,很少見到這種熱帶西班牙式住宅與街景,給人很不同的感覺,對長途開車的人,能停下來走一走,到處看看,讓腦袋空轉一陣子,才能真正休息。


在老婆與女兒一間一間的逛商店,我就逗留在街上,拍一些街景,感嘆於這些白牆,木陽台,與石砌牆,明明是狹窄的巷道,卻有豐富的人文色彩。途中經過一個徒步旅遊嚮導亭,他們提供夜間徒步參觀,帶人看鬼屋,18世紀的監獄,與博物館。夜晚找鬼,真刺激!





這裡有兩個部落格,他們更仔細的介紹了這個地方,莫名琪妙流浪美國,你可以參考看看。


下面是放大的照片:


一些歷史:St. Augustine 是西班牙人在1513年登陸,在1565年建立屯墾區,碉堡則是在1672所建立,但是到了1763年還是被英國人攻佔下來,美國獨立戰爭之後,1783年,美國為酬謝協助,佛州又被還給西班牙人,直到1821年。



Flagler College: Entrance to the school building


San Macos 碉堡



碉堡的護城河溝上的入口棧道



St. George Street 露天座位



St. George Street: Street side buil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