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5, 2009

St. Jacobs


我很喜歡 St. Jacobs ,每次來總是有不同的感受。這個地方是 Mennonite People 聚集的地方,他們的生活類似聚集在美國賓州 Landcaster 附近的 Amish People ,兩者都因信仰而拒絕現代文明,一樣精於手工,他們生產的拼布,烘培,果醬,起司與家具都很有特色,也造就了 St. Jacobs 聞名遐邇的 Farmer's Market 與 St. Jocobs 老街。



 


原本文明的便利賞賜給人類更多的閒暇,但是貪婪卻透支這些恩賜在追求更多的消費與更高層次的擁有,人類甚至變得更忙碌,更沒有時間享受自然,親情,甚至自己的喜好,如果文明不能讓人更享受生命,像Amish 或是 Mennonite 這樣堅持19世紀的手工文明,讓生活充滿勞動,協助靈魂在汗水的鍛鍊下更謙卑與感恩於自然的供養,也未嘗不是對無限物質文明的一個深刻反省。這讓其他人警覺到是否應該學習降低物慾,以勞動磨練心智。



 


St. Jacobs 離開多倫多大概只有一個半小時的車程,150公里,大約是台北到苗栗的距離。在夏天擁擠的人潮到臨前,我很高興可以在週六下午到這裡閒逛。一般遊客都先參觀遊客中心的多媒體簡介,與 Mennonite 的博物館,然後再參觀主街上的藝品,古董,與一般商店,畫廊也展售些附近聚集的藝術家作品。一個下午走走看看,也算是種享受。



 


下面的照片提供一些片段,說明在街上逛逛可以看到的景象:


    


                                                                                                        這個小販在賣楓糖漿



這個大小的楓糖漿適合家庭用



沙拉醬



一家餐廳的戶外座位區,就在大樹下。已經四月底新葉都還沒長出來呢!


另外雅虎部落格對 St. Jacobs 這個地方有介紹過的有: 木下生 與  whitefallWikipedia 也有些介紹。


這個地點在 Waterloo 沿著 Highway 8 轉 85 ,在高速路面的盡頭。



孩子的排球錦標賽



在加拿大,若你的孩子在學校有課外活動,通常父母都有機會參與,孩子會帶回來一張調查單,除了徵求父母的允許,與意外醫療的授權,另外也會詢問父母是否願意做志工服務,可惜因為活動都在白天,我們都要上班,因此難得有機會,若實在必須參加,也都是老婆代理,直到這一次,我不想推辭。



因為小女兒參加的排球校隊要比賽,需要父母協助提供交通工具,因此這次我必須協助,先跟老婆交換那台七人座休旅車,然後在週三早上八點半到學校接這群聒噪的小朋友,到大概25公里外的一所學校參加比賽。出發前除了跟老師見面,校長還特地詢問是否填交保險與車輛安全的確認單,我理解這是為了避免學校有額外的責任。




去了之後我才注意到球隊的成員是男女混和,這倒是在台灣沒有見過的,我記得台灣都是男女分隊。球隊教練也都是學校的老師,我偷偷觀察教練與球員的互動,看得出來教練還是很有威嚴,很投入比賽,不過沒看到像在台灣那樣大小聲對待球員的,畢竟尊重孩子的感受還是教育的主流。




小女兒的學校因為太強了,為了維持比賽的樂趣,還被要求分成兩隊,她所屬於的B隊還抽到與A隊對抗,直落兩盤就輸了,然後A隊一直打到決賽,最後得了亞軍。我因為需要送他們回學校因此一直待到結束。


其實這些孩子的球技都很普通,不像在台灣看到那樣的專業,我知道女兒常常很早就去練球,有時下課還在學校練球一個小時,可是我卻看到很多連做球與殺球都還不會,可見輕鬆的程度,這實在是符合加拿大的教育原則,就是不嚴肅,按照自己的興趣與步伐,享受過程就好了。



Sunday, April 19, 2009

我們社區的水岸步道




居住在多倫多有一個生活環境上的優勢,那就是住宅區有優良品質的公園,總可以輕鬆的散步與溜狗,享受寬廣的空間,現在氣溫比較回暖到白天有十幾度,若不是因為風很大,走在安大略湖的水岸邊實在是非常舒服。


我們社區靠近水岸邊有一個 Colonel Samuel Smith Park,還包括一個遊艇俱樂部,等到天氣更好,這裡的碼頭就會停滿遊艇,開始長約七個月的船季,若有錢有閒,這樣過生活真是享受。


除非冬天很冷風又大,我們幾乎每個星期溜狗都會走到水岸邊,小狗還可以下水游泳,這裡很寬敞,不需要與別人競爭空間,在台灣就要到山上才能有類似的清閒。住在加拿大雖然沒有在台灣那樣的事業發展,但是居家環境實在令人感動,以我們的社區為例,她只是尋常中產階級住的地方。

   


從我們這個社區到多倫多市中心要25公里,照片中的樹後面就是市中心的天際線,從多倫多疏散到郊區的高速公路如果繼續惡化塞車的情況,我想也許哪天就會在湖面出現交通船,因為實在很近。


生活在這裡,冬天的時候總是遺憾她的寒冷,但是一旦春暖花開,甚至進入炎熱的夏季,這樣的戶外生活空間就會讓我快樂的忘記一切,玩的忘我,然後等到秋天落葉滿地,才會想起可怕的冬天,然後咬緊牙準備面對酷寒。又是個四季分明,週而復始的多倫多生活。


 


Saturday, April 18, 2009

港式飲茶:西區的富苑


因為多倫多的華人有四十多萬而且香港人佔超過六成,港式飲茶非常普遍,連本地人也懂得欣賞,我們喜歡飲茶的經濟實惠,全家四個人可以只花40元左右(台幣大概$1120),一個人只要10元(台幣$280),比較 Food Court 的花費,也只多兩三成,而且口味更適合。這種消費不知道是不是比台灣便宜?住在多倫多的西區,我們喜歡去 Dundas & Winston Churchill 東北角的這一家富苑。



餐廳為了填補早餐的營業空檔,採用飲茶的經營方式,創造符合大眾的消費方式,因此消費者可以用低廉的價格在內部裝潢陳設不差的餐廳用餐,這家餐廳其實也算寬敞,清潔,明亮,桌椅與餐具都符合水準。



在飲茶的點心之中,我們一定會點鳳爪,腸粉,燒賣,與蘿蔔糕,我一直認為只要這幾樣做的好,其實已經立於不敗,另外再挑一些特色菜,像照片中的羅漢齋港式炒麵,一餐吃下來就很舒服了。



聽說很多賣飲茶的餐廳都是向中央廚房買這些大色貨,其實去哪家吃,味道都一樣,不過我覺得這家不像是這樣。我滿意這裡的品質與價格。



飲茶的另一個重點是茶本身,因為我們是後期聖徒教會的教友,我們先知告誡我們不要食用有咖啡因的東西,因此我們只喝菊花茶,很好喝,至於其他的茶我也不知道了。



Friday, April 3, 2009

台灣移民孩子在加拿大受教育的挑戰



相信很多移民父母都有疑問如何協助孩子在加拿大受教育,其實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最好,因為各人看法不同,很難定論加拿大教育是否真的比台灣好,所以我避開這個議題,只企圖去描繪孩子在加拿大求學歷程可能的困難。


最根本的問題其實跟移民父母本身類似,還是語言與文化適應的問題。身為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有好的發展,在加拿大順利求學與就業。我目前只觀察到自己孩子受教育的過程,在就業方面就只看到親友孩子的案例,我的結論是有驚喜也有失望。


驚喜的是孩子在學校學習語言與適應很快,我的小女兒來的時候讀小學二年級,她被分派一個小老師,她是中國籍的 CBC ,給她很多幫助,後來又有同樣是新移民的白人孩子與他做朋友,跟著學校的課程第一年,她很順利的能講英文,雖然還是"洋腔洋調"的,但是也好到不需要再上語言訓練課,一年之後我們搬家到幾乎沒有華人居住的社區,她雖然個性靦腆,朋友少,但是功課突出卻讓老師注意,加上同班同學正好是鄰居,下課總是玩在一起,而且圖書館就在隔壁,她總是在那裡借書與影片,常常看她像個小書獃子,躲在房間裡看閒書,連吃飯睡覺都要提醒,結果現在老師也稱讚她的寫作能力,明年就要升高中了,她是我們家英文最標準,字彙最多的一個,可惜的是中文可能只有小學二年級的程度。


失望的是我的大女兒最近的遭遇,她來的時候讀中學一年級,經歷跟小女兒類似,雖然口語英文很快也進入狀況,各方面課業都進展順利,加上個性開朗,交遊廣闊,高中的時候還選上學生會長,升大學也順利,還拿到入學獎學金,但是到了大學之後就開始出現困難,原因還是在語言與文化的適應。她因為想當老師,所以選了一所專門培養師資的學校,學生以白人為主,加上教育屬於人文科學,語言與文化方面需要達到高級知識分子的程度,因此訓練格外講究,結果她在報告寫作與簡報能力跟不上那些白人孩子,雖然成績沒有問題,她第一學期過後就決定轉學,我還記得她跟我商量時的消沈,從高中時意氣風發的明星學生變成被戰敗的留學生,甚至還哭著說:現在她英文比不過別人,中文也不好。


從我的驚奇與失望的經驗,我認為在加拿大完成學業不表示語言與文化的程度就能跟上本地人,移民的小孩還需要靠自我的努力,若能自主性的讀書,樂於與他人來往,勤於社交活動與社會服務,涉獵文學與寫作,就比較能跟上所謂高級知識分子的本地人,繼續高等教育才不會有困難。相反的,若孩子個性靦腆,來加拿大交朋友困難,求學期間大多跟華人來往,除非念數理科系,否則上大學也會很辛苦,甚至畢業後溝通能力還是難登大雅之壇,仍然無法突破移民很難從事人文或管理相關工作的現實面。


移民父母雖然語言與文化素養落後,但是克苦耐勞,又往往具有高於加拿大本地人的技術,因此競爭力並不差。但是移民的孩子因為是在加拿大受的教育,就往往沒有這種技術能力與克苦的精神,就業時,假如語言與文化素養仍然落後,就難以獲得本地人同等的機會,尤其是人文與管理專業。另方面的技術能力與克苦耐勞若又不如新移民,這時候兩面受敵,挑戰更嚴峻。


因此有些台灣移民的孩子畢業後找不到理想工作,最後還是回台灣發展,他們的英文能力雖然夠用在台灣,也較有獨立思考能力,但是專業技能往往落後,而且在加拿大住久了,也很難適應台灣那種講究輩份的高壓式人際關係與擁擠的生活環境,我也看到最後打道回加拿大,繼續過第二階段的移民生活,磨合成為真正的加拿大人。


孩子在加拿大的困難其實與父母類似,只是形式與程度的不同,他們面對的是更高層次的挑戰,不若父母主要在求生存,孩子們的挑戰是參與社會,駕馭人際關係,關鍵仍然是語言與人文素養。


期待其他移民前輩們指正,希望我的看法只是角度的偏頗,其實孩子們的未來不至有那麼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