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其他台灣人一樣,我也投資股票,移民後更專注於加拿大與美國的證券市場,經過最近的金融風暴,更深刻體驗與台灣的差異,我希望把目前的一些新的體會記下來,希望未來能更上一層樓。
-
資產配置:隨著年紀的增加,需要把投資組合的比重逐漸從權益型轉向固定收益,權益型資產的比重不要超過100減自己的年紀,也就是說30歲的在股票這類權益型資產的投資不超過總資產的70%,剩下的30%就要投資到像債券這樣的固定收益資產上面。也有建議用115替代100,因為現代人比較長壽。
-
加拿大有一種很特別的Income Trust,本身不繳營利事業所得稅,淨收益全部分配給股東,由股東自己去繳所得稅,但是經過2006年的修法,現在只剩商業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其他的Income Trust 都要繳稅了。REIT 例如 RioCan REIT 擁有加拿大234 個零售商場,營業淨利全部配發給股東,目前每年有9.15%的收益,因為零售商場的租金與售價有下跌的顧慮,所以從2008年初的股價高峰已經下跌一半了。
-
加拿大有很多開採與生產原物料的公司,例如石油,礦業,天然氣,森林等,這些產業受惠於加拿大廣大的天然資源,很有長期優勢,投資加拿大更是不能忽視這些產業。
-
加拿大的資訊高科技產業不像台灣那麼多,我所知道最有名的兩家,Nortel與 Research In Motion,北電的悲劇就不提了,RIM的黑莓機就國際知名了。
-
加拿大的金融保險產業我就沒有什麼興趣,銀行屬於寡佔,我沒看到他們在國際上有什麼突出的表現,但是最近的金融危機就比世界其他的銀行傑出,畢竟保守落後還是會有傻福,保險業中的老大 Manulife 在台灣叫宏利人壽。
在加拿大買股票跟台灣一樣,要有證券帳戶,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裡的銀行可以開證券公司,所以也可以直接找銀行開立,證券帳戶有兩種,傳統帳號是有理財專員的服務,提供你理財的建議,這種帳號的維護費高,因此要求最低額度,例如至少五萬加幣,服務生態跟台灣類似,總要大戶的服務才好,小帳戶難受到重視,而且手續費高,動輒3,5百分比。也有其他證券投資公司的經營方式比較平民化,收費便宜,但是各地的理專程度相差很大,一般投資大眾很難找到好手。
另一種是自理帳號,沒有理專的服務,需要自己研究股票,自行操作,跟台灣類似,手續費以網路下單最便宜,例如Etrade,但是還是比台灣的千分之三高很多,一般銀行也有網路證券帳號,網路上找到這個介紹。這些網路券商都能提供你一些研究報告,協助你的投資決策。
投資美加的股票,用台灣那種殺進殺出的方式,因為手續費比台灣高很多,公司資訊掌握又不可能勝過本地法人,因此很容易陣亡,除了解的產業,我個人偏好投資指數基金 ETF,我也不喜歡一般高費率的共同基金。
美加的投資世界浩瀚,我非常不鼓勵新移民投資股票,不如把錢拿去多還房貸,雖然我的專業要求我必須持續關心,但是工作之餘很難深入理解,目前也只能且戰且走。若你必須投資股票,希望你能有一位好的投資顧問,藉由大額的投資是否可以找到一位好理專,這我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