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跟我一樣,從台灣移民過來,對木造的房子非常陌生。如今住在木結構的房子裡,若不了解,這就像會開車卻完全不知道汽車的原理,那天車在荒郊野地拋錨,只能眼巴巴的等救援,自己是一點辦法也沒有。所以為了學習如何維護木造房子,我也儘量去了解木構造房子的特性,延續過去的了解,我再整理目前學到的要點:
1. 因為木材便宜,施工方便,所以這裡的低層住宅絕大部分是運用木材來構築屋頂,樑柱與樓板等承受載重的結構元件,讓從建物本身,家具,設備,風,地震等產生的荷重傳到基礎,這就是所謂的木構造,在不適合使用木材的部份,例如基礎與地下室的牆與地板有用磚石或混凝土,為了保護前面所說的木構造元件,包覆在外面的外牆也多磚石構造,門窗也有使用塑鋼。
2. 木結構比鋼筋混凝土輕巧許多,所以很容易受風害,又不耐日曬雨淋,這也是為什麼在木樑與木牆的外面另外用磚石砌造本身不荷重的外牆,或用金屬或塑膠類長板像魚鱗般披覆的Siding來保護,否則純木頭外牆的房子很容易因為漏水而腐爛或受蟲害。也是因為從外觀上有看到磚牆等材料,不了解的人還會誤以為是磚構造的房子。
3. 就因為是木結構,加上這裡又少有地震與風災,興建中的住宅就像前面的照片,都看起來弱不經風,好像玩具屋,這對習慣居住鋼筋混凝土房子的台灣人感覺很不踏實,但是只要了解它的特性,其實木構造的房子還是很經濟實惠與堪用的。
4. 木構造房子的最大敵人除了火災就是水與蟲害,雖然顯而易見,但是這些敵人卻很狡猾,你可能已經受害還不知道,例如地下室漏水,就像我曾經歷的,如果有露出一攤水在地板上,我們反而會很積極的處理,藉由修正牆外地面的排水坡度,修好屋頂的漏水管,或破斧沉舟,重新作地下室防水來改善。但是看不到的漏水卻往往不會引起注意,因為濕氣逐漸穿透地下室的外牆再擴散到裝修牆面後方,長時間逐漸累積的水氣會讓空氣中的真菌(Fungus)袍子繁衍,若木材的濕度因此上升(超過20%),這些菌會腐蝕木材,這現象就是我們常說的木頭爛掉,最後讓木材失去結構的強度而垮下來,不過害病期間會散發霉味,所以地下室有霉味不要掉以輕心。
5. 為了冬天保暖,房子的四周包括地下室都會在空隙塞滿絕緣材料,這些絕緣材料若本身透氣而又沒有一層不透氣的塑膠膜與室內隔絕,室內暖空氣中的水份會穿透絕緣材料而在外端靠近外牆的部份冷卻凝結,時間久了就會堆積濕氣,然後發黴,長久下來甚至造成前面提過的木材腐爛。
6. 木構造房子的樓板都是用木樑支撐然後在上面釘夾板作為樓板,因為種種原因(例如樑柱歪斜,因為基礎不均勻的沉陷)這夾板與木樑會出現空隙,然後走在上面就會嘰嘰作響,雖然沒有安全顧慮(但是舉例中的樑柱歪斜本身可能會是個大問題),但是很煩人,解決辦法是填滿那空隙或重新打釘,可惜這要把地板材料掀起來做,簡單的工作卻很花錢,所以很多屋主都是能免則免,因此很多舊房子都有這個問題。
7. 木構造屋頂保持有一定的洩水坡度,為防止雨水直接落到屋簷下,造成房子基礎外的土壤含水過多滲透到地下室,屋頂的邊緣都有承接雨水的天溝(Gutter; Eavestrough),目的是將水引走排放到離基礎遠的地方,秋天的時候要注意不要讓落葉堆積在屋頂排水的溝槽,否則屋頂積雪融化的時候無法排水容易造成融雪倒灌到房子。
8. 木構造屋頂下方的閣樓若沒有做好絕緣,除了流失浪費熱能,還會造成屋頂積雪容易融化,然後水流到屋緣又被冰凍,就這樣反覆之後會在屋緣圍成一圈冰,雪融的水會被阻擋形成水窪,這不僅會破壞屋頂材料,甚至水還會漏到屋內,因此一定要把閣樓的隔熱絕緣做好。
這是我目前能先想到的,有遺漏的以後再補充。另外木構造房子我很喜歡的一點是可以自己動手,不像鋼筋混凝土,你一定要找人或有特別的工具才能撼動它。